物理常识

表面波

生活词典 changshi.cidiancn.com

阅读: 951

陷在近地表地层内,沿着地表面前进的震波。接近地表地层如平原区冲积层,传波速度较低,震波进入後因全反射而成为陷波。当累积的陷波愈来愈多时,互相干涉使地层产生共振,能量汇聚并沿着地表往外传递,就成为表面波。表面波之振幅以近地表最大,随着深度呈指数衰减。震源愈近地表,愈容易产生表面波。

地下构造中每个地层都有可能陷住一部分的波,只是近地表低速层之陷波作用较为显着,这些陷波合在一起,成为沿地表传递的表面波波包。表面波波包中不同的频率反映出不同地层的共振,频率愈低通常牵涉到的深度愈深,速度也就愈大。表面波的波包中,不同频率的成分有不同的速度,称为频散。频散现象是表面波的特徵,分析表面波的频散现象,可以逆推出不同深度的震波速度,是表面波研究最有用的部分。数十或数百秒振动周期的表面波可以分析上部地函构造,例如软流圈的低速带可由表面波研究发现。

表面波分为雷利波(Rayleigh wave)及洛夫波(Love wave)。震波入射到界面时,质点运动可分解成3个方向的分量:前後振动之P分量,在入射面之SV分量,及垂直入射面之SH分量。因P分量与SV分量都在入射面上,故二者之能量会纠缠在一起,成为P-SV之振动方式,如此形成的表面波称为雷利波,雷利波只在垂直及径向之方向上振动,传波质点之运动轨迹为椭圆,垂直向地震仪收到的表面波都是雷利波,在震波测勘法中称为地面波。SH分量则因垂直入射面,与其他两个分量不相干,可以独立出来振动及传递,传波质点之运动轨迹为剪切,其形成之表面波称为洛夫波,在与入射面垂直之切线方向,才收得到洛夫波。洛夫波只含有S波的特性,与P波无关,振动方式较为单纯。

因表面波沿地表呈两度空间扩散的方式传播,相较於体波在三度空间传递,其衰减程度要慢一些,故远距离时,表面波能量会大於体波,在大於1,000公里的远距离地震纪录很容易出现,跟在S波的後面。与体波比较,表面波振福大,频率低,速度慢。通常是震源深度5倍以上之距离,且层状构造明显处,表面波才长得出来,在长周期地震仪纪录上很明显。

表面波研究适合用在数千公里范围的地下构造,台湾东边的菲律宾海板块有过详细的表面波分析,由获得的速度构造,探讨板块运动之演化。近年来,利用较短周期的表面波也研究盆地及平原地区之浅部低速度层构造,如台北盆地。近年来,利用微地动产生的表面波,探测浅层数十或数百公尺深的S波速度构造,已成功的应用在都会区的场址安全调查上。

超大地震发生後,震波可以流窜到整个地球,甚至造成地球共振,产生振动周期长达数小时的表面波,称为自由震荡(free oscillation)。自由震荡反映出地球内部整体构造,尤其是下部地函或地核,是探讨地球核心的利器。

中文关键字:陷波 , 雷利波 , 洛夫波 , 频散 , 地面波

英文关键字trapped wave , Rayleigh wave , Love wave , dispersion , ground roll

参考资料

    Sheriff, R. E. 1992.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pplied geophysics. Tulsa, Okla.: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.Lay, Thorne and Terry C. Wallace, eds. 1995. Modern Global Seismology. San Diego: Academic Press.Shearer, Peter M. 1999. 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. Cambridge, New York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4. Lowrie, W. 1997. 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. New York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 U.S. Geological Survey Earthquake Hazards Program。2009年8月25日读取。earthquak。中央气象局。2009年8月25日读取。.cwb。

分享常识给亲友.

下一篇:地质定年法 下一篇 【方向键 ( → )下一篇】

上一篇:地震预测 上一篇 【方向键 ( ← )上一篇】